杏鑫娱乐

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发表于:2022-08-03 09:45:30 作者: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浏览次数 :

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联节〔2022〕88号

外交部、科技部 、司法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能源局  、林草局、邮政局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局) :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2022年7月7日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结合相关规划 ,制定本实施方案 。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 、整体和局部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 ,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原则。
  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 ,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 ,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创新驱动 ,数字赋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 ,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 ,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

  政策引领 ,市场主导 。坚持双轮驱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总体目标 。
  “十四五”期间 ,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

  “十五五”期间 ,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 ,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 、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 。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重点任务


  (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 ,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 、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 、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 、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采取强有力措施 ,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全面排查在建项目 ,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 。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完善以环保 、能耗、质量  、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 、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 ,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 。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 。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入推进节能降碳。
  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 ,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 ,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 。

  1.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有序推进钢铁 、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 ,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 ,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 。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 、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 ,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 。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 ,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 、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 、分散式风电 、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 、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 。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 ,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 、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 、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 ,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 、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 、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节能监督管理 。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聚焦重点企业 、重点用能设备 ,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跟踪督促 、整改落实 。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跨区域交叉执法、跨级联动执法。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 ,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推行绿色制造 。
  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 ,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

  1.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培育绿色工厂 ,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 。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 、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 ,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 、原料采购 、生产、运输 、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通过“横向耦合 、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 。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 、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 。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面向中小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低碳环保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 、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 、减污 、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 。

  1.推动低碳原料替代 。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 、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 、镁渣 、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 。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 ,优化煤化工 、合成氨 、甲醇等原料结构 。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 ,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 。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 、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 ,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 。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促进钢铁、铜、铝、铅 、锌、镍 、钴 、锂 、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 、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 ,实施智能升级改造 。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 。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 、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
  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 、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

  1.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 ,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 ,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 、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 ,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 、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 ,聚焦低碳原料替代 、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鼓励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 、石化化工 、有色金属、机械 、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 、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中央企业 、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为依托,聚焦绿色低碳编制升级改造导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

  1.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 ,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 。在汽车、机械 、电子、船舶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在家电 、纺织、食品等行业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定制 、柔性生产 、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感知 、监测、预警 、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 、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 、监测、分析体系 。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 、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重大行动


  (十)重点行业达峰行动 。
  聚焦重点行业 ,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 、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 ,控制碳排放量 。

  1.钢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 、节能评估审查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 。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鼓励适度稳步提高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发展。推进低碳炼铁技术示范推广。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 ,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材。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 、低阻旋风预热器 、浮法玻璃一窑多线 、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 ,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 。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 、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 。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 。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有色金属 。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 ,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 ,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 。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 、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 ,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消费品。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 ,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 、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 ,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 ;到2030年 ,热电联产占比达90%以上 。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 、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到2025年 ,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温 、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 。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 、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 。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 ,一体化压铸成形 、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 、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 ,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 ,大幅降低生产能耗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电子。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 、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 ,大力推进单晶硅 、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 、电子玻璃 、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 。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 、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 ,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 。

  1.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 。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 ,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 ,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 ,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 ,推动光伏 、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 。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 ,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 。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优化实施光伏 、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 ,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 、主轴承、联轴器 、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开展电动重卡 、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 ,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 ,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 ,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 、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 ,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 。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 ,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将水泥、玻璃、陶瓷 、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 ,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 、新型保温材料 、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 ,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 ,扩大太阳能热水器 、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政策保障


  (十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构建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制修订能耗限额 、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效能耗要求 ,扩大覆盖范围 。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通用 、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标准。强化标准实施 ,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 。积极培育先进团体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 。鼓励行业协会、企业 、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统筹发挥现有资金渠道促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 。优化关税结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完善市场机制 。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 、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 。打通绿电认购、交易 、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 ,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 ,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  ,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 、建材、石化化工 、有色金属、轻工、纺织  、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 、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开展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技术 、绿色装备 、绿色贸易等方面交流合作。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支持政策,务实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合作 。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交流 ,聚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层面对接,充分挖掘新合作契合点  。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组织实施


  (十八)加强统筹协调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 、市场监管、金融、能源等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地方指导,及时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 、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按照本方案编制本地区相关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 、施工图,明确工作目标 、重点任务 、达峰路径 ,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区工业碳达峰工作,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 ,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 ,发挥引领作用 。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区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深化宣传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各类媒体、产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 、六五环境日 ,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低碳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免责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新规出台!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需优于1.3

下一篇: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XML地图 Powered by